身為一個在歐洲交換的窮學生,旅遊的時候我老是在餓肚子。 其實也不是真的什麼都沒吃,如果認真找有時候還是可以找到cp值高的食物,不過在台灣「養尊處優」慣了,總是習慣隨便彎進某個巷子就可以找到銅板價「俗擱大碗」的餐點,在街頭因為外食太貴而到超市買麵包當午餐(或沒吃)的時候,總是覺得有點空虛。 大概是因為這樣,即便Krakow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像奧斯威辛集中營和維利奇卡鹽礦),回想在波蘭克拉克夫旅遊的那幾天,我腦海裡竟然都是在這間小餐館裡飽餐一頓的滿足感,把納粹時期猶太人的苦難和Krakow舊城區的古色古香都拋諸腦後,民以食為天果然是真理啊。 Gospoda Koko 波蘭人吃飯很早,五點、六點左右是他們的晚餐時間,我們在跨年夜的當天抵達Krakow,來吃飯的時候人店裡人就蠻多的了。 會找到這間小餐館,要感謝我在波蘭交換的朋友N,一起在東歐旅遊的時候,她已經在波蘭待半年了,熟門熟路,也會一些基本的波蘭文,在Krakow旅遊的時候可都是靠她呢。 我們邊看菜單,她一邊介紹這間餐廳,這是一間「牛奶吧」(Milk Bar / Bar mleczny),是共產時期留下來的一種餐廳。牛奶吧一開始是私人經營的餐廳,以乳製品為主,但是也供應其他菜餚,因為經濟實惠,類似的餐廳一間一間的開(就像台灣的吃到飽,雖然現在好像是一間一間的關),牛奶吧成為了波蘭的特定形式餐廳。 二戰結束後,波蘭脫離納粹德軍的魔爪,又落到蘇維埃政權的手裡。共產時期,高檔的餐廳被視為「資本主義」的毒瘤,很多餐廳國有化經營或結束營業。這個時期,當局成立了一系列連鎖的國營牛奶吧,提供平價餐點,蘇聯垮台後牛奶吧也垮台了,不過後來或許是掀起了復古風,牛奶吧再度流行,成為窮學生(?)用餐的好去處。 一人份的餐點包括湯、主餐(通常是肉類)、主食(馬鈴薯泥或薯條)和三種菜組合的沙拉,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換算台幣大概一百塊左右,我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這不太算是一篇食記,我的味覺也蠻不厲害的,但是我想特別談一下波蘭的湯和波蘭的麵。 因為我個人不喜歡歐洲常見的濃湯,比較偏好東方的清湯,來歐洲的半年還以為除了自己煮以外再也喝不到清湯了,沒想到這趟東歐之旅竟然讓我大大驚豔。 我在西歐喝到的湯蠻多都是作為主食(有點像粥的感覺),一份餐點常常是一碗湯加一塊麵包,或許是因為作為主食,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