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為接了台北導覽的工作,整個三月的週末都在台北的各個角落四處奔走,從清朝走到日治,從民初走到現代,做了不少功課。這一天家教完以後,便匆匆跑到位於迪化街上的「阿嬤家」。
以前在社企聚落工作的時候,有一次主管跟我說下週要去「阿嬤家」開會,我那個時候傻傻地問「阿嬤家」是什麼?主管笑笑的說,去了就知道啦。後來因為會議取消,我沒能去成,一直到今年才有機會造訪這裡。
如果你在Google Map上找阿嬤家,它的英文名字會顯示"AMA Museum",是的,這是一間博物館,慰安婦博物館。
1939~1945二戰期間,當時日軍在台灣、韓國、中國和東南亞半綁架半拐騙婦女至戰時日軍在各國所設置的慰安所,當時的受害者,今日已成了我們口中的「阿嬤」。
阿嬤家位於迪化街上,是一棟三進式三層樓的街屋(誒?想知道街屋是什麼嗎?可以google一下喔!),第一進的一樓是一間小小的咖啡店,由路易莎咖啡贊助。咖啡店旁邊的牆壁由大小不一的櫃子組成,每打開一個櫃子,就會見到一位阿嬤的身影,被做成藝術作品,藏在櫃子裡。

而二進和三進的一二樓都是展間,展著阿嬤們年輕歲月的風采,展著過去25年來為自己挺身而出求一個公道的英姿,他們一個一個用文字、照片、影音,說著自己的故事。
我記得當時看到的一段影片,畫面是一張阿嬤的畫,定格的畫面配著阿嬤的聲音,他用台語說:
「那個時候被日軍抓走,送上船,抵達陸地的時候就有日軍來接我們,把我們送到慰安所,知道那是慰安所的時候,所有的女孩子都抱在一起哭,哭得好傷心好傷心......」
另一段影片拍攝了阿嬤的下半張臉,她說的話我不時會想起,在胸口淤結成一團排不掉的硬塊,卡著。
「沒有去的人都過得好輕鬆好輕鬆,那我們這些回來的人都成了什麼?」
過去25年間婦女救援基金會展開調查工作,和各國的阿嬤們聯繫交流,成立「阿嬤家」,並和阿嬤們一起赴日訴訟,但因為過了追訴期而敗訴,阿嬤們相繼過世,大多數的他們都沒等到一句應得的道歉。
![]() |
一二進之間的天井 |
這是博物館裡的一道走廊,這個展品叫做「蘆葦之歌」,取自聖經裡的一句話: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祂憑真實將公理傳開
阿嬤們就像蘆葦,強風可以吹倒他們,但他們不會折斷,等風停止,他們會再站起來。這個常設展所垂掛的管子象徵至少2000位的台籍受害者,而金色的管子是那59位願意公開過往的阿嬤們。
如果把手放到金色管子的下方,會看到投射在手上的阿嬤們的名字,在我手上搖曳的這位,叫做「陳桃」。
其實我並不是很清楚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和思考慰安婦這段歷史,對於在這塊土地上、對我們的先人們的這些迫害,我當然會感到憤怒、也會感到悲傷,但是我的憤怒和我的悲傷到頭來都無濟於事,這些情緒都只存在我的腦裡心裡。
雖然不知道要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但至少我要去理解、去記憶,如果可以的話,想要去傳達、去支持。
如果想要更了解慰安婦議題的話,你可以做兩件事,第一件是去看看名叫「蘆葦之歌」的慰安婦紀錄片(我自己也還沒看,但我有查到台大圖書館裡有),我在youtube上找到了一段「小桃阿嬤」的故事,剛好就是印在我手上的「陳桃」。
第二件事是,和朋友也好、家人也好、情人也好,如果有機會的話,走一趟大稻埕,去阿嬤家坐坐吧,去喝一杯咖啡,思索一段歷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