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在倫敦遇見的五個人




我在倫敦的時候住在海德公園附近。

2018年2月2號下午五點左右,我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倫敦Luton機場的班機走下來,灰藍色的天空和排隊過海關的人潮都在那裡等著我。足足等了一個小時,我才順利地跟海關說到話,他是一個頭髮灰白,有著和藹臉孔的老先生,聽了我leisure的發音之後問我是不是唸美國學校。「美國人那樣唸,但英國人可是這樣發音喔,還有一些單字用法不一樣,我們說tap,美國人說fauset......」每次過海關,總是要和他們閒話家常一番,所以我其實蠻喜歡過海關的,海關都會和我天南地北聊一番。

雖然這位好心指出英美英文差異的海關並不是五人中的第一個人,我還是希望能記住他有點俏皮的笑臉。

搭著事先買好車票的National Express,我又搭了一個小時的車從機場前往倫敦市區,然後在Baker Street下車,沒錯,就是福爾摩斯的Baker Street。晚上的倫敦仍然人來人往,不像很多歐洲其他城市,天色一暗宛如空城。

我抵達住宿Hostel的路上並沒有什麼波折,除了路上有人對我吹口哨 - 這是身為亞洲女生獨自旅行的困擾,走到哪都會有人對你吹口哨,硬是要擠出幾句「你好」或日文的你好,然後自己笑得很開心。

我很快的安頓好行李,洗澡睡覺,一夜好眠。

我訂的hostel大多都是有附早餐的,這一間也不例外,我在吃早餐的時候遇見了第一個人,C先生,一位同樣來自台灣,戴著眼鏡、穿著夾腳拖的大學教授,他還遞了名片給我。

C先生說他年前覺得心情煩悶,於是訂了張機票飛來倫敦,這座他待了兩年、念完研究所的城市。在我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C先生開始抱怨起台灣的大學教學環境以及低薪的狀況。「除非你安貧樂道,不然在台灣教書真的很辛苦。」,接著他又開始比較倫敦大學和台灣的大學差異。

「想在這裡找份教職」他說。

「但是倫敦的薪資......大概是多少呢?」

我會這麼問是因為我知道在倫敦這樣的物價水準之下,薪水常常是付完房租和生活費以後就所剩無幾,在這裡念研究所的C先生當然比我更清楚,他說出了我心裡想的話,不過還是能從他說話的語氣和神情看出,他還是渴望一份在倫敦的教職。我們又多聊了幾句,臨走前我拒絕了他請吃晚餐的好意,他說那他要去海德公園坐著看村上春樹,並祝我玩得愉快。

這算是我在倫敦旅遊的第一天,我不免俗地以一個free walking tour開場,今天走了一場為時七小時的tour。
倫敦塔橋(泰唔士河畔)

古典與現代的交界

白金漢宮

我運氣不算好,這天的倫敦細雨濛濛,體感溫度極低,我在這裡冷得直發抖,不過還是走過了大半個倫敦,從City of London走到和皇家相關的景點,聽了海量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在這個冷死人不償命的天氣裡, 我用最快的速度從tour的終點big ben走到Piccadily Circus,買了一直想買的F&M和Whittard的茶,便搭上倫敦的紅色雙層巴士回hostel洗個熱水澡。當天我不停地想起當天遇上的西敏寺前的抗議群眾,我當時還不知道他們為了什麼而抗議。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時間來到第二天,我決定利用地利之便,早上到海德公園散步。海德公園以前是皇家花園,公園內有和皇室有關的博物館,整座園區也規劃的很美,貴氣中不失典雅,週日早晨,有許多慢跑的人、散步的人和推著嬰兒車不知道該拿哭鬧的小孩怎麼辦的爸爸,尷尬地對著我笑了笑。


倫敦冬天的早晨很冷,連鴿子們都共體時艱。

 說到倫敦,很多人都會想到皇室,而英國人對於皇室的愛戴真的超乎我的想像,我前一天才和一個美國人說,我完全不能想象我的國家有皇室,他告訴我他也是,但如果有,無論如何都會比現在好。任何和皇室沾上邊的建築或區域總是保持光鮮亮麗、美倫美奐,常常給我一種不真實感,那種不真實就像,本來只打算在海德公園裡散步半個小時的我,最後就像在公園裡迷失一樣,走了一個半小時,因為它實在是太巨大了。

福爾摩斯博物館
福爾摩斯博物館-房東太太的家
倫敦之所以吸引人,我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倫敦是無數事件發生的舞台。無數真實的歷史事件在這裡上演,無數虛構的人物在這裡穿梭、來回,虛實掩映的倫敦才更迷人。每次想像福爾摩斯、哈利波特、阿嘉莎筆下的白羅等人在倫敦的角落裡走動,就對倫敦多一份好感。

據說貝克街221B本來是一個牙醫的家,後來因為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爆紅,牙醫不堪其擾,只好搬家,這裡後來就成了福爾摩斯博物館。長長的排隊人龍讓我退避三舍,我只進到紀念品店裡晃晃,隨即離開。



Brick Lane Market 正在做畫的藝術家,馬路對面站了一排觀眾(包括我)

Brick Lane Market


Brick Lane Market

Brick Lane Market


Brick Lane Market

Brick Lane Market找人下棋的大叔
市集可以說是倫敦活力的一大來源。由於假日的市集才比較有可看性,我選擇只用週日一天走了一個市集,就是聽說近來很紅的Brick Lane Market。倫敦有很多市集,每個市集都有自己的特色,Brick Lane Market以Vintage為主,但不愛逛衣服的我並不是為了vintage而來,況且回荷蘭機票沒買行李的我根本不能買這種佔空間的東西回去,我是為了Brick Lane Market躁動的藝術血液而來。

這裡有大量的塗鴉、黑膠唱片攤位、藝術工作者和街頭藝人,這裡很嬉皮,有一種亂自有理的驕傲藏在攤販和行人的神情裡,有一幅鐵門上的塗鴉,用小字寫上"Less cleaning, more street art",這裡給人一種混亂中的自在和自信感,滿溢出藝術活力。

倫敦鬧區的晚上,燈火通明

維多莉亞時期的女性廉價旅館
逛完Brick Lane Market以後,我又走了一個晚上的Free walking tour,主題是Jack the Ripper,我們在惡名昭彰的白教堂區走過開膛手傑克犯案的每一個地點,每個地點代表一條命。

我還記得那個Tour guide叫做JJ,他用一個特別的觀點去詮釋開膛手傑克這個世紀之謎。

「別把這個故事看成一個連續殺人魔殺了五個妓女的故事,把它看成五個生活困頓女性的悲劇,試著去理解她們,體會在那個年代,生活在倫敦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他這麼說。

每一個受害者,都有他們的故事,維多莉亞時期的倫敦(十八世紀)被視為黃金之城,每個人都抱著倫敦夢,夢想在倫敦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蜂擁而至。到了倫敦以後才發現倫敦居大不易,很多無力養活自己的女性淪落成妓女,在白教堂區每晚都有幾百條性交易,JJ說著一個又一個死者的故事,我感到很悲傷。

他停在一扇窗前,指著上面不大明顯的"Women"字樣說,這裡是過去的廉價旅館,四便士就能住一晚,只是四便士只能買到一個箱子大小的空間,無法翻身,付兩便士的話要兩人擠一個箱子,付一便士的話就只能買到院子裡的吊床。

「但再怎麼樣都比露宿街頭好。」他說。

18世紀的倫敦,有一名女性因為付不起這裡旅館的錢,便從旅館大門走了出去,命喪開膛手傑克的刀下,再也沒有回去過。

第二天,我沒有遇見任何人,但是海德公園的貴氣,Brick Lane Market的活力和Jack the Ripper Tour帶給我的唏噓嗟嘆讓我對倫敦留下了無比反差的印象。

第三天的早上,我遇見了第二個人,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暫且稱她為A小姐。

我在早餐時間遇見她,我總是在早餐時間遇到人。A小姐說著流利的英文,我無法辨認她到底是不是英國人,因為倫敦的人口組成複雜,外來移民多,會說流利英文的外來移民也很多,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間hostel,我覺得最不該出現的就是當地人。我在第一天和第二天都看過A小姐,A小姐喜歡用麵包抹刀將土司推進大台的烤箱裡,站在窗邊等著土司烤好。那天早上窗戶開著,早晨的冷空氣讓我不自覺地發抖,A見狀便幫我關了窗戶,我們於是在等待土司烤好的時候聊了起來。

我說我是交換學生,學期結束了於是抓緊時間出來旅遊,她笑了笑,我問她是不是在旅行,她避開我的眼神說他不是在旅行,而這裡只是她的temporary base。我沒有繼續往下問,我想起每天早上都見到她在餐廳裡,用抹刀推著吐司,關窗的時候感覺很熟練,我不知道他在這裡住了多久,但想必是足以讓她對這裡熟門熟路的一段時間。我想起前一天晚上JJ說的廉價旅館,難道21世紀的今天,倫敦這個大都會裡,人們還是過著18世紀的無家可歸的生活嗎?廉價旅館變成青年旅館,人們依舊經濟困頓,科技日新月異,但中低階層的人仍過著一樣的生活。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猜測,並沒有得到證實,但是隔天晚上我又在廚房裡遇見了說自己是當地人的旅客,也是我每一天都見到的熟面孔,我無法不這麼想。

遇見A以後,我一整天心裡都有點悶,雖然我還是照著前一天晚上決定的行程走。

TKTs
早上10點開始,倫敦市中心的TKTs售票亭便會開始販售音樂劇(或者一般舞台劇)的折扣票卷,既然都來到倫敦了,從來沒現場聽過音樂劇的我也決定去體驗看看,於是起了個大早跑去買打折的票。早上下著細碎的雪,我前面排了一整個韓國家庭,到了歐洲之後才發現韓國人在歐洲真可謂滿地都是,隨便抓都一把,不知道是不是經濟成長快速讓他們的消費力升高還是另有原因。買到了42nd Street六折票的我開開心心的去逛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裡最有名的展品自然就是海量的木乃伊大軍。記得12月的時候我在柏林逛新博物館,裡面擺滿了西亞地區的展品,甚至把美索布達米亞平原上整座巴比倫城搬到柏林,我當時就覺得「誒?這樣對嗎?」

很多人說英國很棒,博物館都不用錢,但進去逛了一圈以後(我逛一圈逛了六個小時,然後只看了一半),我覺得不收錢才合理。不管是新博物館裡的西亞展品還是大英博物館裡的各國展品,包括埃及、中國、西亞等等,雖然不盡然是全部,但一定有大半都是考古學家擅自帶回或是戰爭時掠奪而來,這樣得來的展品,真的好意思收錢嗎?但每次有英國人跟我說「齁,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博物館都不收錢誒」,我都還是不好意思把我真正的想法告訴他們。

撇開我的憤世嫉俗不談,大英博物館的確是一座非常好逛的博物館,應有盡有,展品橫跨世界五大洲三大洋,種類多樣繁複,真的是一天也逛不完。

柯芬園




從大英出來以後,因為音樂劇的劇院在柯芬園附近,我就來這裡買塊餅乾,坐著等待,反正還有表演可看,也不無聊。

這是我遇見的第三個人。

其實我一句話也沒跟他說,我和他的互動就僅僅是我離開以前過去放了1.5塊英鎊在他的吉他袋裡,只是總是想著早上遇見A小姐的情景而悶悶不樂的我在聽見他的歌聲以後,心情又有了轉變。倫敦的街頭藝人很多,多的就像觀光景點的攤販一樣,像這種彈著吉他唱著歌的街頭藝人通常都錄了自己的Demo,同時放在吉他袋裡賣。我不禁想像他的生活,創作、練琴、表演、畫自己的夢想,而倫敦人有一個優點,他們對於藝術工作者豪不吝嗇。只要是有坐下來或者圍觀「享受」表演的人們通常都會給點打賞費,或許是這份對於藝術的肯定,讓無數懷抱音樂夢、繪畫夢、演藝夢的人們湧入倫敦,或許是這分心靈上的滿足感讓他們在如此生活條件下還愛著倫敦。

我若有所思地走進劇院,看了一場震撼的表演,如果電影有所謂的爽片,音樂劇也應該有所謂的爽劇,我必須說這真的是一部劇本不怎麼樣,但演員的舞蹈功力一流,聲光效果又驚人的好的劇,也算是值回票價了。

South Bank


書販



不曉得有沒有人像我一樣到哪都堅持要逛書店。

第四天,我決定去逛倫敦的書店,於是走到了著名的South Bank Book Market,但因為當天是平日,橋下只有一個攤位。我在這裡買了JRR Tolkien 在寫魔戒之前的作品,2.5英鎊。

South Bank之於平常我活動的地方來說是河對岸,和London Eye是同一邊,買完書,看看河畔風景以後我就走上橋,準備回到我熟悉的地方,才剛上橋我就遇見了第四個人。他穿著紅色背心,白髮蒼蒼,鬍子也都白了,拿著一本Big Issue的雜誌向路過的人兜售,我才突然想起我可是在Big Issue的發源地 - 倫敦。仔細想想其實在鬧區的地方,每個地鐵站出口都有人在兜售雜誌,只是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那是Big Issue,總是以一個自我保護的心態冷冷地走過販賣者,現在回想起來,他們只是想賣我在台灣也會買的大誌而已。

本著一個好奇的心態,我向這位大叔買了一本Big Issue,想看看倫敦的Big Issue有什麼不同。沒想到他竟然連忙跟我道謝,說他在這裡喊了半天,都沒有人願意停下來,說到這裡又跟我講了一次謝謝。我最不會應付這種話語,尷尬地跟他笑笑,然後就離開了。走回公車站的路上,我經過了不少地鐵站,也經過了不少販賣點,但要我再買一本一模一樣的書,而且又會加重原本就已經快要超標的行李重量,我真是不太願意,但每走過一個販賣點,我心裡就湧上一股五味雜陳的感受。

我沒再逛多久,天就黑了,我跳上往hostel方向的公車,打開那本Big Issue,我終於知道第一天碰到的抗議事件究竟在抗議什麼。民眾在抗議NHS,National Health System。生在擁有良善健保制度的台灣,我完全沒有想到倫敦的民眾在抗議的竟是這件事,後來我上網google,發現英國醫療費用昂貴,又缺乏健保制度,不少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無力就醫而死去。我本來以為這是關於房價的抗議,畢竟倫敦房價之高,眾所皆知,沒有想到竟是這麼更基本的生理需求,攸關生死的醫療制度。

時間來到了最後一天,我吃完早餐,收完行李,準備退房前往National Express的 pick up point,在櫃台看見兩個服務人員擠在一個亞洲臉孔的大嬸面前,一臉焦急。這就是我的第五個人。不出五秒,我就瞬間意識到這位大嬸不會講英文啊!我趕快湊過去問他說不說中文(他要用日文回我那就沒救了),大嬸像見到救星一樣拉著我的手要我幫忙翻譯,而櫃檯人員更是鬆了一大口氣,跟我說了至少五次謝謝。

大嬸是瀋陽人,他說想來倫敦找份差事,前幾天住的飯店實在太貴了,趕緊換一間便宜一點的。看著半句英文都不懂的她,我不知道要感到錯愕還是要感到佩服,我跟他說「如果要在這裡工作的話,還是學一下英文會比較方便吧」,大嬸連忙擺擺手說不用不用,我腦中浮出前幾天路過的中國城,大嬸多半是想去那裡混口飯吃吧。

我一邊感到世上奇人異事本來就很多,一邊幫大嬸的手機連wifi再跟他解釋房卡的使用方式和住房規定,大嬸並不會使用手上的手機,我感到更是驚訝,他這樣一路從中國跑來倫敦,一路平安也真是個福星啊。

大嬸是不是在家鄉過得不好,於是想出來闖闖看呢?我心中浮現了這個想法,然而臨走前無意間瞥見了他的Gucci皮包,這個想法不攻自破。我看著開開心心刷了房卡、說了再見,走進房間的大嬸,心中充滿無數疑惑。

有人用Two tales of the city來形容倫敦,但在我眼裡絕對不只有two tales。就一個旅遊的角度來看,我真的很喜歡倫敦,離開倫敦的那天我甚至發了一篇IG(我可是沒辦法隨心所欲打出東西 po文的那種人),我這麼說:

倫敦的魅力在於她風情萬種

許多城市整體來說要不就很新潮,要不就很古老,但倫敦不是,她有很多面貌,各式各樣的文化交織結合融化成一體,她古典的很時尚,新潮的很經典,倫敦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一種完美平衡,她就站在那一個點上,左一點右一點都會失衡的那種精準的完美。

我心中的倫敦的確還是有這樣的完美形象,但是我在倫敦遇見的五個人,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個疑惑。究竟什麼是倫敦夢?為什麼即便物價房價高的不可思議,貧富差距嚇死人的大,還是有無數抱著倫敦夢的人搬進倫敦?我不知道C先生到底愛倫敦的哪裡,如果他都已經知道倫敦生活困難。是對於學術界的嚮往嗎?我不知道A小姐究竟找到安身之處了沒有,還是他依舊在那間hostel裡,天天用抹刀推著吐司?柯芬園的街頭藝人,我算可以理解吧,倫敦的藝術活力畢竟蓬勃,我可以理解以藝術作為理想的人為什麼愛倫敦。Big Issue 大叔的生活有因為Big Issue而過的好一點嗎?他是不是也曾經是懷抱倫敦夢的一員呢?他是倫敦人嗎?如果不是,他想過回到自己的家鄉嗎?最讓我不解,但卻也最讓我佩服的瀋陽大嬸,心中的倫敦又是什麼樣子呢?

這些人心中的倫敦是什麼樣貌?他們是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來到這座如夢似幻卻又無比現實的城市?我能夠理解他們嗎?他們在辛苦的時候,後悔嗎?他們的未來能不能夠更好?

在這樣一個貧富差距如此龐大,皇親貴族很多,街友也很多的城市,有輝煌也有無奈。這些問題卡在我心裡,至今仍沒有一個結論,我在倫敦遇見的五個人,讓我對於「倫敦夢」永遠有一種說不上來的複雜心緒。

留言

  1. 謝謝你的分享 ~ 我也預計用strawberry tours 來認次倫敦
    冒昧請教 結束後的小費該怎麼給才不失禮
    謝謝您^^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囉,謝謝你的閱讀~我在歐洲的時候都是以5歐元當作標準,如果他講的很好就會多加個幾歐,提供你參考:)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5間我最愛的公館書店

時間來到 2017 年的夏天, 歲 月催人老,我已經要升上大三了,暑假某天回到學校附近的影印店印製一些紙本資料,就順便在附近繞繞。 跟別人說我在公館念大學,大家都以為我在咖啡廳唸書,公館附近的確充滿了咖啡廳,騎腳踏車到溫州街繞一圈,隨便抓都是一大把的咖啡廳,但貧窮如我,承受不了比我一餐飯錢還貴的飲料價格,只能在圖書館啃書。 天大地大的台大圖書館內多為學術用資料,也因為太大(還有我本人懶得找書),如果想看點課外書,都要到附近的書店坐,坐在地上或書店內的小椅子上,而且我還很少買書,就說貧窮如我了嘛。 從學齡前開始看書,從國中開始買書,節儉成性的我因為受不了一本書兩三百塊錢,努力在網路上搜尋「二手書店」,因此從國中開始,公館就成了我的聖地,雖然很遠,但只要我想找書、想買書,除了士林的胡思之外,一定就是跑到公館。以前有一陣子會利用新書試讀的機會,撰寫書評換一本免費的書,但是上了高中、大學後,生活越來越忙,免費的書得來不易,二手書店對我來說也越來越重要,開始打工之後賺的錢沒有吃掉或買衣服,除了存錢和旅遊以外就是買書了。 這一天心血來潮突然想要整理公館附近我最喜歡的幾間書店,公館附近的書店真的很多,我偏好的書店都是明亮、舒適(會想要待在裡面看一下午的霸王書)的書店,各有各的特色,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喜歡明亮、舒適(會想要待在裡面看一下午的霸王書)的書店,不妨多多關照一下他們吧 二手書店:雅博客 其實我是到了這個暑假才第一次去這間久仰大名的書店,中學的時候就聽過了,也不是沒想找過,只是因為他隱身在溫州街的巷弄當中,外觀又像極了一家溫州街式的我不會進去的那種咖啡廳,我屢次經過都沒有留意,於是拖到現在才來拜訪它,為了表達歉意,只好放在第一間介紹。 我記得雅博客的店名取自一個「愛書人」的意思,但詳細的說明我忘記了,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問店員哈哈。 打折書擺在玄關處,也有很多座位供人使用,可能因為地處偏遠(?),人比較少,所以可以輕鬆愜意地坐下來閱讀,店員也不太會理你,但其實一般來說書店店員都不太會理你,除了台北車站附近的 阿維的書店 (老闆,就是阿維本人,很可愛,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價錢有沒有打折是靠骰骰子決定的,有興趣可以去看看老闆,他真的很值得看)、稍後提到的書林書店,還有一次因為在何嘉仁把書上的句子抄下來被罵之外,都沒有店員理過我。

歐洲旅遊小技巧:Free Walking Tour

如果你 1.對歷史和文化有興趣 2.很喜歡聽故事 3.不討厭走路 那麼在歐洲旅遊時有一個行程,你或許會喜歡,就是Free Walking Tour。 我每到達一個城市的時候都會把Free Walking Tour排在第一天,先對這個城市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拿拿Free Map,跟tour guide討教討教這個城市的觀光資訊再調整我接下來的行程。 Free Walking Tour的時間長度從1.5小時到3小時不等,歐洲的free walking tour發展很健全,大多數tour的公司都是提供1~3種免費的行程,在tour中間或結束後會向參加的群眾工商時間個10分鐘,推薦其他需付費的行程。雖說是"Free" Walking Tour,但通常大家在結束後都會付小費給tour guide,我通常是付5歐左右。 我至今還沒有遇到雷的tour,大多數的tour guide都很有趣也很用心講解,所以我每次都會很期待free walking tour。 順帶一提,雖然很多free walking tour都會在網站上寫清楚集合的時間地點,tour guide會拿著特定顏色的雨傘站在那裡等你,遊客可以選擇性的上網登記,或是不登記直接前往集合地點,但是如果確定自己會參加的時間的話,還是先登記會比較方便對方安排。在柏林走free walking tour的時候,因為實際參加人數是登記人數的兩倍,他們不得不打電話叫醒還在睡的同仁前來支援,幸好這位來自曼徹斯特的柏林居民脾氣很好,也很熱愛他的工作,還是以滿滿的活力帶大家走完2.5小時的行程。自從這件事情之後我都會盡量先上網登記。 其實要找Free Walking Tour很容易,只要在搜尋引擎上輸入「free walking tour+城市名稱」就會找到相關網頁,但我在這裡還是小小推薦幾間我走過的tour公司: 1. SANDEMANs NEWEUROPE 如網站上所說"Free Tours in 18 Cities",這間free walking tour公司的服務範圍很廣,幾乎歐洲各大首都都能看見他的蹤跡,我在Paris, Berlin, Prague, Amsterdam都是跟它的行程,之後應該還會去走London的tour,有機會的話可能會去Bru

荷蘭 阿姆斯特丹 掀開紅燈區的面紗 Amsterdam Red Light District Tour

一張荷蘭國鐵天票(NS Dag Kaart)在手,荷蘭真的是成為一日生活圈,早上從國境之南-也就是我們家Maastricht出發,歷經De Hoge National Park荒野大飆客的養成過程,我們終於在下午4~5點的時候抵達這個為遊客而生的城市-Amsterdam,為了將天票物盡其用,我們在晚上決定到Amsterdam參加Red Light District Walking Tour。 來Amsterdam真的必須做做功課,不然一下火車就會呈現一個目瞪口呆的狀態。這裡真的是大城市,路上行人熙來攘往,我瞬間想起今年年初從鹿野火車站回到台北火車站的情景,突然感到不知所措,這裡是名符其實的龍蛇雜處。但不知道為什麼,平平都是龍蛇雜處,Amsterdam就沒有Brussels那種可怕的氛圍,荷蘭的治安普遍都很好,身處鬧區還是覺得很安全。 Amsterdam是一個典型的荷蘭式運河城,和Maastricht不一樣,Maastricht是由一條大條的Meuse River 貫穿,旁邊有小小的Jeker River蜿蜒鑽過郊區,但典型的荷蘭城市則是隨處可見小橋流水,遍佈城市各地,不過通常運河不會太大。這裡的大指的是從淡水到八里之間的那個距離,Meuse River就是那個大小。 Amsterdam Pancake Red Light District Tour開始的時間是晚上七點,由於時間還早,肚子又餓,先來祭個五臟廟。上網查茶火車站附近的夯店,我們來到了這間Amsterdam Pancake。 荷蘭人很喜歡吃Pancake,這常常是他們的正餐,雖然超市也有賣現成的pancake,但荷蘭人總是對現成的pancake嗤之以鼻。「粉、雞蛋和牛奶調出來的才是可以吃的東西」,他們都會露出這種表情。 荷式pancake都是這種大片大片,餡料和麵糊或在一起下鍋煎的pancake(美式則是像麥當勞那種小片疊在一起,通常有糖漿跟奶油),常見的配料有:蘋果、起司、火腿或培根。他們也會淋糖漿(stroop) 和我進行語言交換的Femke說,這個牌子是他的童年。 歐洲外食要價不斐,雖然這裡的pancake味道不錯,但一個pancake就要€9.8,還算是外食中很便宜的價位了,歐洲人要是來了台灣一定就覺得回不去了。 Ams